教育的根本:因材施教/ 適性發展 每個人的腦部結構都不一樣,有人空間感較好,有人語言能力佳。但若腦部受損,就會影嚮一個人的行為。 舉例:有一位銀行經理,車禍造成前腦受傷,出院後性情大變。從一個圓融委婉的人,變成一個凡遇到不滿,就會衝口而出的性格。同樣地,當孩子眼臉下的神經未臻成熟,就會出現一面打人,一面道歉的行為。因為某些神經未完全發育,所以不能明辦 “ 是非 ” 。因此腦部受損或發育不完全,是會影嚮人類的行為。 依據上面所說,一個人不可能什麼都擅長,以愛因斯坦來說,雖然他是一個偉大的物理學家,但是就無法掌控語言,尤其是拼字方面,就 itinerary 這個字,在他一百個行程表中,都是拼錯的。但愛因斯坦有一個偉大的母親,她看到他的長處是在空間處理,因此對這個不太認得字的孩子沒有放棄。 另一個例子,也是一個偉大的母親,當她發現孩子在很小時,就對洋娃娃的衣服深感興趣,並沒有立刻覺得孩子反常,把他抓去打男性荷爾蒙。而就著孩子的興趣,讓他學習他所喜愛的,如今這個孩子年紀輕輕,已經成為美國首屈一指的服裝設計師,為美國總統奧巴馬的太太設計晚禮服。 父母要讓孩子快樂學習,心情不好,比較短命。任何事情只要超過能力,就是壓力。以前常常聽說,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點上,這是錯誤的。孩子的腦部發育,有快有緩,不能一概而論。我們不是跑一百米,而是跑馬拉松,毅力和耐力比較重要。要用欣賞的眼光來看待孩子的成長。 我們的腦只有三磅,要常常給腦部刺激,因為它是用盡廢退,你這部份的功能不用。其他的功能就會來佔據。美國有一位女演員,得到金像奬後,在 39 歲中風。她半身不遂,一隻手不能動了。可是她極積復健,原本一邊腦的功能喪失了,可是另一邊的腦擴大功能,讓她另一隻手也能動了。 4 年後竟然還能演戲,就是那部慾望街車,還得到艾美奬。 大腦的迷思 嬰兒在兩個月才可以辦聲,十個月腦部新陣代謝就達到成人的標準。很多人進行胎教,讓孩子在肚子里學英文,胎兒是泡在洋水中,你想像一下,你泡在水里可以聽到聲音嗎?嬰 兒 出世時,如果能能辨別的,也是熟悉的聲音。並不是英文或俄文的,如果媽媽說中文,孩子認的是媽媽的聲音而不是中文。 不要去相信,什麼胎教,皮紋學,胚胎在六個星期已經有指紋,那時腦部還沒有紋路。這是沒有直接關係,如果你覺得很準,也是你先入為主的觀念。就以列子的故事來說...